8月12日实盘配资开户,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00788.SZ)通过巨潮资讯网发布公告,宣布将进行名称变更,而且还透露已经终止了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关键业务合作。
事实上,如今的北大医药与北京大学毫无关系,北大医药成立于1993年,其前身是1965年的西南合成制药厂,曾用名为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位于重庆。而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合作也仅开始于2014年。随着公告的披露,北大医药同步开始寻求转型。
图自北大医药官网
核心业务合作终止,与北大合作迎来终局
回顾与北京大学的合作历程,可追溯到2014年8月,彼时,北大医药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签订服务协议,同年11月,其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便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签署了首份长期服务协议,有效期至2017年底。
公告显示,2022年4月,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化,北医医药再次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签订为期三年的合作合同,进而成为该医院医疗设备、手术器械、药品(特殊药品除外)、体外诊断试剂、医用耗材的采购、物流与配送等项目服务的唯一提供商。
展开剩余80%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合作关系的确定,让北医医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有了稳定且重要的业务支撑。
然而,合作的转折发生在2024年11月。在上述合作合同到期之前,北大医药接到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举办单位北大医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告知,称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将改为招标采购模式,并邀请北医医药参与招标。这一消息意味着北医医药多年来的“独家”合作优势不复存在。到了2025年4月,经双方友好协商,最终决定在2025年5月的长期服务合同到期后终止业务合作。
事实上,此次合作终止并非毫无预兆。北大医药曾在2024年11月和2025年5月两次发布公告公布相关进展,让市场逐步了解这一合作的变化情况。而合作的终止,也标志着双方多年的业务合作正式迎来终局。
公告截图
子公司“暴雷”,主营业务停滞
合作终止带来的直接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北大医药的全资子公司北医医药。公告称,公司总办会对北医医药的经营现状进行研究评估后发现,该子公司近年来的主营业务长期高度依赖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业务合作。自2025年5月双方终止业务合作以来,北医医药自6月起主营业务已基本中止,目前正处于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业务合作的交接收尾阶段。
资料显示,北医医药成立于1998年,位于北京市昌平区,2024年的员工人数为110人。在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合作中,北医医药承担了大量的采购、物流与配送等业务,这些业务在其整体业务架构中占据核心地位。如今合作终止,其主营业务板块塌陷。
更严峻的是,截至目前,北医医药始终未能寻找到同类型业务。由于长期依赖单一客户,其业务拓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受到极大限制,在短时间内难以开辟新的业务渠道。这使得北医医药可能面临主营业务全面终止、人员分流、企业转型的风险。
对此,北大医药在公告中坦言,“公司生产经营可能面临较大压力,北医医药也正面临可能关停并转的困难局面。”
北大医药官网称,目前,公司已构建起从药品销售、医药流通、医院集采到供应链托管等覆盖全国的医药销售网络。未来,北大医药将致力于打造全国领先的原料制剂一体化仿创型医药科技企业,成为在中国医药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上市公司。
产品品类截图 图据官网
财务状况承压,公司积极寻求转型
合作终止不仅让子公司陷入困境,也给北大医药的整体财务状况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最新的公告中,北大医药明确指出了此次合作终止对公司业绩的冲击。以2024年年度报告数据为基础预计,上述事项将导致公司自2025年6月起至2025年年末可能面临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营业收入的29.13%),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28.99%)的风险;而自2026年起,可能面临营业收入减少约10.27亿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营业收入的49.85%),净利润减少约6869万元(约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49.78%)的风险。
wind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北大医药的业绩表现起伏不定。全年总营收最高出现在2019年,超过25亿元;归母净利润最高在2024年,达到1.38亿元,但同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0.60亿元,同比减少6.1%。
从北大医药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前身是始建于1965年的西南合成制药厂,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2024年12月,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通过收购方正商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所持有的西南合成100%股权,间接取得北大医药的控股权,徐晰人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目前,公司主营业务为药品研发、生产及销售。实控人变更,加之与北京大学合作终止,此时选择“去北大化”、转型也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子公司主营业务变动带来的业绩动荡,北大医药已开始尝试“自救”。根据此前公告,为顺应医药行业发展新趋势,提升公司运营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主营业务的高质量发展,经主要股东提议,拟对公司现有生产制造体系进行战略性调整,并提请公司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以公司位于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工业园区的生产制造中心为基础,组建生产制造子公司。
北大医药认为,生产制造作为公司业务链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成立生产制造子公司,专注于生产制造环节,可实现生产资源的集中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生产制造的专业化水平和整体效能,进一步强化公司在仿制药生产方面的优势,推动公司核心主业的稳健发展。
北大医药在另一份公告中还提及,公司已启动名称变更工作。
二级市场上,没了北京大学名号的加持,北大医药股价开盘即低走。8月12日股票开盘价6.65元,较前一日收盘价6.93元下跌 4.04%,市值也从前一日的41.3亿元跌至39亿元左右。市场认为,对于北大医药而言,“去北大化”只是其转型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应对子公司困境、稳定业绩增长以及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公司需要重点攻克的课题。(新黄河·大鱼财经记者:张博)
发布于:山东省同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